丽
州
清
风
|
永康传统勤廉故事
伸开剩余90%传承好家风 潘氏多佳话
(徐洪波)
据《峵川潘氏宗谱》纪录,潘氏一族的祖先,出自姬姓。西周初年,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姬高被封地今陕西省长安和荥阳一带,成立毕国。毕公高封其子季孙于潘地(今陕西省北部),从属于毕国。潘国东谈主用封地名算作姓氏,从此改姓为潘,在周朝统领技术,世代居于荥阳。春秋时,周王室王权虚弱致使诸国争雄,鲁宣公十二年(前597年),楚灭潘。一火国后,潘氏族东谈主洒落各地抽枝散叶,永康峵川潘氏郡望荥阳。
宋绍圣年间(1094年—1097年),鼻祖潘建民自金华龙占口一带迁居至永康之西乡,其子潘超字彦荣,于宋绍圣四年(1097年)迁居至峵川(今西城街谈横桥村)衍生繁殖,而后析居黄阁、潘宅、上方、溪后、戴村、尚仁、芷塘头、金村等地。潘氏一族先贤以儒学起家,有开邑名宗之号,永康潘氏大都源自峵川。
永康潘氏一族,不乏隆起东谈主才,这跟潘氏留意儒学,制订家规“以忠孝节烈为纪纲,以耕读节俭为本务”密不行分。据《峵川潘氏宗谱》家规家训中纪录,潘氏子孙“凡有志者,必须延明师考验”,为官者“既受国恩,当尽臣职”,为东谈主必须“心口相符,言行如一”。早在宋代,先祖潘皋为东谈主仕进清正廉明,受当朝皇上旌表,宋徽宗书“清潘”两字赐之,故曰“清介世家”。潘氏一族由此申明远播,有如一面旗子引颈繁密潘氏子孙冗忙念书,诚信作念东谈主,勤廉为官。
潘宅潘氏宗祠“荥尘凡弟”牌匾
尚仁村,潘氏聚居地,属花街镇,约于明正宗三年(1438年)自潘宅徙居于此。尚仁村名黑丝 内射,顾名想义,留意仁义。有如斯儒学风仪的村名在永康并未几见。这与峵川潘氏先贤,以儒学起家来因去果。著明历史东谈主物有清代潘国诏。
潘国诏(1770年—1840年),字载驺,号留云,清嘉庆五年(1800年)拔贡,历任直隶任邱、获鹿、庆云、宜化、南皮、交河等县知事,沧州知州兼天津通判。
潘国诏是不行多得的才子。早年为诸生时,就为仪征、阮元所赏玩,觉得他是超拔群萃的东谈主才,与东阳卢炳涛、徐大酉,浦江张汝房,并称为“四先生”。他在《题金陵方晓六秀才松化石图》中态状了松及松花石的品格,在松化石储藏者中已无东谈主不晓:“松之贞也可栋梁,石之坚也宜柱碣。胡为孤单深山中,肖以妙墨谁省识?赤松黄石两茫茫,还君此图三感喟。”古韵幽幽,涉笔成趣。他的《题崔白健翮鏖风图》:“崔君磅礴真画者,解衣一扫仗毚毫。画风得宠先画木,刁寥万窃争恕号。一鸟摩云整逸翨,愁胡隐蔽唬猩猱。舒缓远势归尺咫,匹练好有青天高。”相通充分印证了他高尚的艺术意境和对画作的表面功底。
潘国诏以身殉职,号称楷模。嘉庆十四年(1809年),庆云县知事任上,他与邑绅崔旭重修《庆云县志》,距离前次修志拒绝129年时辰,是庆云县有县志以来修志拒绝时辰最长的一次。纂修志书诚然是父母官的职责,但父母官也不错有千百种情理减速不作念。潘国诏发愤履职,筹措经费,并历尽深奥,亲力亲为,以愈加完备的体例使庆云县的历史得以续写。谈光十五年(1835年),潘国诏归养二年后,与应曙霞共同修纂了《永康县志》,为永康留史存底作出了孝敬。潘国诏著有《三一斋诗文》多少卷,可惜这些诗文集被季子潘燮尧赶赴广东为官时带走,于今不知所终。
潘国诏故园“仁里荣光”
潘国诏知东谈主善任,体贴匹夫。他可爱知书达礼东谈主士,如有言过其实的,就破格提高请托。谈光中世镇江知府崔光笏、金衢严谈董公等,在他的亲手栽培下,都有配置,名重一时。那时名士、青田端木国湖途经直隶交河时,近朱者赤潘县令的政绩,赋诗赞谈:“瀛海东头麦穗黄,九河交谈郁相望。城壕放马随青草,社树啼鸦近夕阳。好意思政主座闻饮水,熟年民裕见登场。愁看此地连畿辅,多缓征徭惠一乡。”原本夙昔潘国诏为使交河有个好的获利,他成心从故乡永康请了20个作念踏水车的木工,大大减免了干旱缺水带来的耗费。
潘国诏为官勤廉,政声丕著。直隶任内,因地近京畿,士官要员搏斗如织,凡要供应轿、马杂务,虽王公大东谈主,一律循例处事,决不讨好取宠。家中仆役出门,有苛索民间财物者,便以鞭笞示儆。就是署内胥吏门丁、皂役,如有徇私枉法行为,虽数量几微,亦责革不贷。在庆云任上,他处事自制,断案分明,被当地匹夫称为“潘青天”。因国诏为官清正,深得匹夫拥戴,屡次得回朝廷嘉奖。谈光十二年(1832年),潘国诏在知沧州任上归去来兮,诸名士以吟咏纪情的240余首诗,分装锦箧四函,临别时送给他。潘国诏却而不受,再送再推却,直到诸名士强劲相送20多里路,不得已只消接收。潘国诏含泪抓别说:“予诸位无自制,即以为可东谈主,亦为老实事,希望诸位于予去后,守典奉法,为国朝良士,足矣。”到家时,除竹素、笔砚和轻佻行李外,别无他物。
潘国诏一世以“内外如一,潦倒如一,终始如一”自勉。这与潘氏家训“训信”是王人备一致的,不错说他是传承潘氏家规家训的典范,亦然他留给咱们后东谈主最基础的、最真义性的营养,而况多情理成为其东谈主生中最有魔力的部分。潘国诏百年后,永康匹夫为挂牵这位勤政为民、清正廉明的好官,在永康县城牟店三岭头建庙奉祀,后移至尚仁村的火炉山,即如今的柏山殿。
潘宅村,原名叫上方村,地处花街镇,与倪宅村相邻,离城10里许,有400多户东谈主家,东谈主口近千,村东谈主多为潘姓。其祖为潘氏第九世潘庶,于元至正年间(1341年—1367年)从峵川卜居于此。著明历史东谈主物有清代潘树棠。
潘氏一族留意“耕读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古训,家规中特别观念“教读崇儒”,由此潘氏一族出了清代著明学者,时东谈主皆知的“八婺书柜”潘树棠(1808年—1896年),也就不及为奇了。
潘树棠,字憩南,号西庐,清咸丰十一年(1861年)拔贡,同治年间(1862年—1874年)由拔贡举孝廉梗直,候选教谕,光绪十四年(1888年)钦加内阁中书七品衔,敕授方林郎。潘树棠洽闻强记,识广见多,曾在永康城内崇功书院掌教,诲东谈主不倦,桃李满天地,其知识博瞻,于书无所不不雅,是同治、光绪年间金华深孚众望的饱学宿儒,永康清末进士举东谈主真的都是他的受业门生。罗方俊(字泰瞻,号萝村)督学浙江,览其文,听其议,玩赏不已,推为“浙东第一”。光绪十七年(1891年),其受聘《永康县志》总纂。此外,他还曾担负过缙云、开化县志和《史郡志》编纂职责。
潘树棠素养之余,笔耕不辍,文章甚丰。其作品有《象蕴杂俎》《古易注》《春秋日数考》《中和引悟》《尔雅参》《声律录要》《中州金石考详》《杜律正蒙》《山瓢诗草》《养真方平录》等。可惜由于种种原因,除了《山瓢诗草》曾于光绪十八年(1892年)发行过一次除外,其他的作品一直没能平时传播,以致有些作品还未与外东谈方针过面,即即是《山瓢诗草》也因时间变迁而流传不远。好在比年来有识之士多有挖掘,收罗整理其遗作,以传之后世。如《潘树棠文集》就收罗整理了散见于各地宗谱文件的包括《志铭》《记》《序》《启》《传》等在内的报命而作笔墨数百篇,可见潘树棠在那时的影响不行小觑。
尚仁村民潘振法家中吊挂潘国诏像,过火业绩
潘树棠回归力过东谈主,所读之书过目不忘。他每每到一家信店看书,却很少购买,时辰深远,店雇主心生不悦,就责问了他。谁知他说,这些书的实质我都知谈了,莫得必要买回家去。店雇主一听更不悦,顺手提起一册他刚看过的书,问他这本书的实质,他微微一笑,侃侃而谈,竟与书中所述涓滴不差。店雇主自此对他高看一眼,再也不为难于他了。潘树棠有天禀又荒谬冗忙,为他成为一代宿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潘树棠一世念书多数,门生多数,文章多数,助东谈主多数,故事也多数。潘树棠能成为八婺地面上的晚清名儒,是潘宅村的骄气,更是潘氏族东谈主的骄气。
有考虑者觉得,在中国农耕社会,普通东谈主至少需要三到五代东谈主的勉力,才能扭转家庭的气运。换言之,一个家眷要长盛不衰,这就需要有雅致的家风,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。横桥、潘宅沙门仁等潘氏聚居地皆习惯老实,重教崇儒,后东谈主品学兼优者众,为官者多发愤廉明,务农做买卖者多诚信老实,不得不说是有祖先遮蔽,有好家风使然。
【原典】
艳母快播一、家规
1.先人家法,以忠孝节烈为纪纲,以耕读节俭为本务。传至后世,虽荣枯不常,贤愚不等,其风声音习,雅韵长存。即此几希,是以别小民;而称望族,幸其守之。
2.家长为一族之纪律,须通族公举,惟以年高有德,众所信托者任之。遇有不公违纪等事,必宜秉公确认,俾官断无异于乡评。庶政可平讼可息,方知家长之责非轻也。
3.族中子弟,当各勤生理,士者攻其学,农者力其耕,工者专其艺,商者蓄其货。毋学赌博,以废行状;毋耽酒色,以乱德性;毋摇唇饱读舌,以生口角;毋吊儿郎当,以荒岁月;毋狥利,以害义;毋玩法,以犯刑。凡此数端,各宜警省。
4.系族名分尊卑,各有定体。如嘱托话语,坐立进退,必须笃敬慎密,切勿恃血气,倚财力,讻酒撒野,没大没小,横肆犯上,迫害礼制。凡我族东谈主,当恪遵祖训,毋坏俗以乖伦理。
5.勤耕务本。必须早起早眠,不惮寒暑,实时栽植。若好赋闲,东作失机,西成失望,则凶荒无备,粮税无输,俯仰无资,追悔何及。
6.教读崇儒。凡有志者,必须延明师考验。为子弟者,宜朝斯夕斯,不行自弃自暴。虽功名特地,而士居四民之首,倘能激越,势必风气振起。
二、家训
1.训孝。东谈主子孝谈,口难言,笔难书,于心自裁汉典。倘子孙有忤逆为父母所举者,家长会众严加戒责。如不懊悔,情无可原者,送县治之,仍削其谱。中或有父母偏畸,惑于继母,其子原无大过者,酌之。为子者,不行藉继母为话柄。如媳妇不孝,公姑鸣家长,责其夫令自区别。如自新,仍归夫家。
2.训悌。为子弟者,见尊长坐,必起行,必以序应,必以名受训诲,不行高抗分理。
3.训忠。既受国恩,当尽臣职。故忠不独元臣宰辅,即百寮庶司皆当尽之。以至闾里之民,亦无不行自裁。
4.训信。内而系族,外而亲戚一又友,一事一时,必须长期合辙,心口相符,言行如一。
(摘自《峵川潘氏宗谱》)黑丝 内射
发布于:北京市